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轮机工程学院两项成果获得2020年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根据《辽宁省教育厅关于公布2020年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成果奖获奖名单的通知》(辽教发〔2020〕42号)文件,我院有2项成果获得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成果1:海船船员培训大纲在航海类专业人才国际适任能力培养的应用与实践

成果简介:

课题组根据2015年6月《交通运输部海事局开展海船船员培训大纲编制工作的通知》(海船员[2015]333号)要求,以我国轮机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国际岗位适任性培养为研究对象,编制了适合轮机工程专业本科人才成长路径的轮机长、轮机员、电子电气员的《海船船员培训大纲》(STCW公约第三章),于2016年7月提交至辽宁海事局,由辽宁海事局根据交通运输部海事局进行审查,并于同年12月通过交通运输部海事局的审定。交通运输部办公厅据此及其他培训项目稿于2017年3月形成了《海船船员培训大纲(2016版)》并发布,作为轮机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国际岗位适任性的强制性文件,供各航海院校及培训机构参照执行。成果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1)满足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的轮机工程专业本科人才的国际适任性要求;

(2)轮机工程专业本科人才满足国际适任性需要具备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3)轮机工程专业本科人才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以成果为导向”、可量化的教学目标;

(4)轮机工程专业本科人才满足国际适任性对场地设施设备的要求;

(5)轮机工程专业本科人才满足国际适任性的评价标准;

(6)轮机工程专业本科人才满足国际适任性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学时;

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随着航运经济的快速增长,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互补的趋势日益明显,这对从航运大国向航运强国迈进的中国来说,无疑是一个重要契机。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建设“海洋强国”、2019年9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交通强国建设刚要》,提出要建设“交通强国”。航运作为海洋强国、交通强国战略的支柱之一,航海类专业国际适任人才的培养是实现“海洋强国”、“交通强国”战略的制约因素之一。

航运业作为国际化特点突出、海事特色鲜明的行业,为其服务的航海类人才也必须具备国际适任性、岗位针对性、法律规定性和国防军事性的特点。随着国际公约、法规的更新,尤其是与航海类专业人才密切相关的STCW公约的更新和完善,如何确保我国航海类专业人才培养能够满足公约对于岗位适任性、国际适任性的要求,已经成为自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2010年修订)以来,我国航海类人才国际适任性培养的重要课题。

本成果形成了一套既满足人才培养国际适任性的要求,又能够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技能水平,并且满足轮机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发展路径,支撑轮机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海船船员培训大纲。该大纲得到了国家教育主管机关、海事主管机关、港航企业及国际海事组织(IMO)的一致认可,能够指导轮机工程专业人才的国际适任能力培养。

成果的创新点:

(1)首次建构了满足轮机工程专业人才国际适任性的知识体系

课题组首次建构了满足对轮机工程专业知识、技能、设施全面评价的国际适任性培养大纲体系。首次确定了理论知识、实践技能、评价标准、适用范围、学时与STCW规则KUP表内容相匹配,按照职能进行知识体系划分的培养大纲体系建构。按照职能-知识单元-知识点的架构,为满足专业人才国际适任性的要求,将各知识点通过布鲁姆目标分类法,进行了初级认知和高级认知的划分,并给出了“以成果为导向”的量化评价标准和学时要求。大纲知识体系的构建为轮机工程专业人才国际适任性的培养指明了方向。

(2)培训大纲与航运国际公约和国内法规保持同步

在成果的研究与应用过程中,课题组充分考虑了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及后续国际公约、法规更新、修订对轮机工程专业人才国际适任性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及时更新了成果,使其紧跟行业发展的潮流,科学性更强。成果完成人承担了轮机工程专业规范的建设与实践,实现了海船船员培训大纲的成果及更新与专业规范建设、国际公约和国内法规的同步,使培养的轮机工程人才符合国际航运界对于人才国际适任性能力的最新要求,提升了轮机工程专业人才的国际竞争力。

(3)课题研究与改革实践相结合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自课题组承担培训大纲的制定任务以来,课题组便坚持理论研究与改革实践相结合,把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及时应用于大连海事大学轮机工程专业进行试点,并持续完善成果,使其科学性更高,实践性更强。最终形成了公开发布的适合轮机工程专业人才国际适任能力培养的标准规范。


成果2:《轮机工程专业课程“混合式教学+课程思政”的研究与实践》

成果简介:

课题组自 2013 年开展了轮机工程专业课程线下、线上资源的建设,并开始尝试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课题组于 2013 年建设完成了辽宁省首批“十二五”省级规划教材和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船舶动力装置的发展与绿色轮机”,并形成了初步的融合“课程思政”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自 2014 年至 2017 年,课题组建设完成了校级数字化教学资源项目,引入了专业课程群 MOOC 资源,建设完成了课程专属 MOOC,深入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创立了以学为中心,融合“课程思政”元素,“互联网+黑板+移动端”的轮机工程专业课程全时空混合式教学体系,通过“课前自学-课上提高-课后拔高”的教学设计,大幅度提高了教学质量,并在校内和校外推广应用,受到了校内外同行和学生的广泛认可。成果的主要内容包括:

(1)“互联网+黑板+移动端”的轮机工程专业课程混合式全时空教学体系;

(2)融合“课程思政”元素的专业课育人体系;“海事特色课程思政”教师团队;校级首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3)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船舶动力装置的发展与绿色轮机》,MOOC《船舶的心脏-船舶动力装置技术管理》、《船舶柴油机》、《船舶电控柴油机》、《轮机概论》;

(4)出版省级“十二五”规划教材《船舶动力装置技术管理》(2017.02),教材《船舶动力装置与特种装备》(2016.01),《育鹏轮动力装置与管理》(2017.01)

(5)用于“课前自学-课上提高-课后拔高”的中英文双语“雨课件”;

(6)专业课程信息化教学优秀案例;

(7)发表教研论文 17 篇;

(8)获省部级以上奖项 11 项;

(9)成果在 5 所高校推广应用。

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为支撑轮机工程专业毕业要求,教学团队梳理并解决了轮机工程专业课程内容及教学改革方面所面临主要问题,包括:

1.传统教学内容主要源于纸质教材,更新较慢,已经满足不了国际公约频繁更新和科技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变化;

2.传统教学以讲授为主,学生无法深度参与,缺少探究性、研究性学习,不利于学生的能力培养;

3.限于技术条件,传统教学反馈滞后,难于及时、持续改进,也难以实现个性化教学;

4.评价方式单一,且偏重基础知识,学生常常靠突击复习就可通过考试;缺少过程性评价,高阶能力目标的有效评价方式欠缺;

5.传统的价值塑造主要依靠教师个人阅历,在价值塑造的体系化上有所欠缺。

这些都使得专业课程缺乏成体系的“思政育人”属性,也使得专业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有待提高。

本成果形成了一套融“建-学-用”立体化课程资源体系,以学为中心的混合式教学体系,具有鲜明海事特色的专业课“课程思政”体系为一体的教学模式,能够助力实现专业课程立德树人目标、提高专业课程“两性一度”。

成果的创新点:

(1)率先打造了具有鲜明海事特色的专业课“课程思政”体系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船舶轮机管理及其他航运相关工作,他们作为未来的航海家,是实现“海洋强国”战略和“海上丝绸之路”伟大构想的主力军。针对这一特点,教学团队率先系统地梳理了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并打造完成了“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助力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2)创建了融科技前沿与教育信息技术于一体的立体化课程资源

课题组在“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和“十二五”省级规划教材的基础上,融合了课程群的优质资源及航海科技前沿成果,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并充分发挥两艘教学实习船的优势,创建了集科技前沿与教育信息技术于一体的“建-学-用”立体化课程资源体系。

(3)建立了课前自学-课上提高-课后拔高的全时空教学体系

深度融合现代化教学技术、资源,打破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改变传统授课模式,通过“课前自学-课上提高-课后拔高”的教学设计,利用学生讲解、小组讨论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真正是实现了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提高了教学质量,提升了学生能力。

(4)打造了教学、科研与航海实践兼备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在教学、科研工作的基础上,课题组成员积极投身航海实践,5 人持有管理级船员(轮机长、大管轮)适任证书,具备了技术、工程、管理等方面的综合能力。经长期培育提升,形成了教学、科研与航海实践能力兼备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发布时间:2021-01-13 14:16:47